標籤

2015年2月18日 星期三

當一切風景都看透,你是否願意陪我看細水長流?

還記得去年11月的時候,在facebook上看到了這樣的一篇文章:科學家分析數千對情侶,終於找到美好長久愛情的終極秘訣。

當時曾經稍微瀏覽過一下內文,並沒有特別的留意,畢竟他在談的就是所謂的察覺伴侶回應性(perceive partners responsibility)。趁著這個寒假有空,我把裡面提到的論文找來讀一讀,才發現原來它把人名拼錯了,Shelly Gable誤植為Sally Gable(拜託要引用別人的研究也注意一下人家名子嘛!!!)。

Shelly Gable在這一篇名子很美的論文(Will you be there for me when things go right?)裡[1],主要在談的事情是,關於在愛情裡面,其中一方身上有正向的事情發生時,另一方是怎麼回應他/她的。而這一個議題,一直以來都沒有被心理學家所關注。也許是因為心理學的發展史,總是從錯誤之中找尋根源的關係吧!所以往往都只關注到了伴侶是如何回應另一半的挫折,而沒有討論到伴侶是如何回應另一半的成就。

「你們不是一直以來都好好的嗎?我上禮拜才在你的facebook看到你們的閃照,怎麼突然就分手了呢?」在昏暗的月光下,我陪著他在椰林大道上緩緩地走著,寒冷的空氣哩,傳來了一陣陣凝滯的哀桑。
「我也一直以為我們好好的呀!可是我也不知道為什麼,她就突然跟我說她沒感覺了......我問她是不是喜歡上別人了,她也跟我說沒有,可是就突然沒感覺了。」

原來,世界上本來就不存在著,放著會一直好好的感情。

海苔熊就曾在他的文章裡面提過,「一直以為沒問題」的情侶,比起那些知覺到兩人的承諾感有所高低變動的情侶更容易分手[2][3]。而決定了兩個人關係變差的因素,從Shelly L. Gable和Gian C. Gonzaga的這一篇研究來看,也許平時比戰時,來的還要更重要[4]。

過去的研究發現,當一段親密關係(這裡的親密關係包含了朋友、家人、伴侶)裡面,一方遇到了挫折找另一方傾訴時,另一方或許會給予一些回饋,而這一些回饋,在某一些時候,確實可以讓當事人更好過 (e.g., Cohen, 1992; Collins & Feeney,2000; Sarason, Sarason, & Gurung, 1997),尤其是當另一方給予了情緒上支持的時候 (Uchino, Cacioppo, & KiecoltGlaser, 1996);在親密關係裡,覺察到另一半給予的支持,更是決定了關係功能是否健全的重要因素 (e.g.,
Barbee & Cunningham, 1995; Collins & Feeney, 2000, 2004;Cutrona, 1986; Pasch et al., 1997; Reis & Franks, 1994)。

但是,弔詭的事情就在這裡了,過去也有許多研究發現,在他人脆弱時給予的支持(social support),並不一定會讓別人變得比較好,甚至有可能變得更差(e.g., Barbee, Rowlett, &
Cunningham, 1998; Bolger, Zuckerman, & Kessler, 2000; Coyne,Wortman, & Lehman, 1988)。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因為,在他人接受了你的幫助的同時,他也可能會去想說,自己是不是一個無能的人,使得他的自我價值(self-worth)和自尊(self-esteem)變得更低 (e.g.,Fisher, Nadeler, & Whitcher-Alagna, 1982);尤其是在愛情裡面,覺得自己不如另一半,會讓自己對這段關係的承諾、滿意度和愛的感覺都變得更低(e.g., Murray, Holmes, & Griffin, 2000;Murray et al., 2005)。而且最弔詭的事情就在於,在愛情裡,當一方在另一方挫折時提供的支持,在很多時候,另一方都沒有辦法如實的接收到,因為過大的壓力,讓人容易忽略了另一半的支持(Bolger, Zuckerman, and Kessler ,2000)。

這讓我想起了在meeting裡,葉光輝老師曾經語開玩笑的舉了一個例子:「即使一個爸爸每天給他兒子3000塊零用錢,但是他兒子卻沒有perceive到他爸爸的心意,那麼對他來說那就是nothing。」(我怎麼想到了連家父子)

所以在心理學裡,我們常常談的是感受到了什麼,而不是實際上是什麼;就好比兩個人是否會吸引彼此,重要的是覺得彼此很相似(perceive),而不是實際上很相似(actual)(Dryer&Horowitz,1997)[5]。


而Shelly L. Gable和Gian C. Gonzaga的這一篇研究告訴了我們,當伴侶對彼此的好事(正向事件)給予回應(capitalization)的時候,比對彼此的挫折(負向事件)給予支持(social support)的時候,更能決定關係的好壞。


實驗者將正向事件伴侶回應分成兩個向度,第一個向度是伴侶的回應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(constructive–destructive),第二個向度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(active–passive);這兩個向度構成了四個象限,即正向積極回應、正向消極回應、負向積極回應、負向消極回應。當你錄取了研究計畫,興高采烈地告訴妳的男朋友的時候,如果他的反應是:「寶貝!太好了,妳努力了這麼久終於有成果了,我真替妳感到開心。」,那麼這就是正向積極的回應;如果他的反應是:「喔,很好啊。」,卻似乎沒有真正的給妳正向支持,那這就是正向消極回應;如果他的反應是:「妳確定妳應付得來嗎?再來妳得花很多時間在這上面耶!」,這就是負向積極的回應;如果他完全忽略妳的這件事情,直接提起其他事情,例如「這禮拜六要去哪裡玩啊?」,那麼這就是負向消極的回應。

「當那一天放榜,而我知道我上了台大的時候,我第一個想到要告訴我男朋友,但是他聽到之後只是覺得很訝異,卻沒有特別的高興......」
「妳應該覺得很難過吧......」
「難過啊!我不知道為什麼他沒有為我感到開心......」

當我們和伴侶分享喜悅的時候,另一半卻不能給我們正向積極的回饋時,確實讓人感到很難過。而Shelly L. Gable和Gian C. Gonzaga的研究結果告訴了我們,除了正向積極的回饋,能夠預測雙方的安好(well-being)之外,另外三種回饋都會讓關係變得更差。

這篇研究也發現,無論是男生和女生,只要覺察到對方對正向事件的支持,都能讓關係滿意度變得更好;而對女生而言,負向事件的支持,也能預測關係此時此刻的安好;不過唯有正向事件的支持,對於未來關係的滿意度是有關連性的。作者認為,這也許是因為,對男生而言,負向事件的支持有可能會傷害到他們的自尊,但是在正向事件給予支持,不會有這樣的風險。

另一方面,前面提到了,在負向事件發生時給予伴侶支持,有可能會被另一半給忽略掉;但是在正向事件給予支持,對方幾乎都能夠如實覺察到。

而且,從這篇研究的結果來看,雖然只有少量的分手樣本,但是參加實驗後8周內分手的伴侶,他們的對於負向事件的回應性和沒有分手的那些人差不多,但是對於正向事件的回應性,卻顯著低於那些沒有分手的伴侶。




而什麼樣的人,又容易給予對方正向積極的回饋呢?
從依附理論來看,只有逃避依附程度越高的男性,"稍微"比較不容易給予對方正向積極的回饋;但整體而言,不論是哪一種依附類型,都和容不容易給予對方正向積極的回饋無關。

從Big Five人格類型來看也是如此,除了親和性(agreeableness)高的男性比較容易給予正向積極的回饋之外,人格類型大致上與是否容易給予正向積極的回饋無關。

這是一個很好的消息,也許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,看不太懂上面這些分析,但是你只要記住這個結論就好:「無論你的另一半是怎麼樣類型的人,只要你告訴他,你真正需要的是他正向積極的關懷,他都是有可能學得會的。」就如海苔熊在「愛情弔詭」一文裡所提到的[6],真正決定愛情是否能夠走下去的關鍵因素,在於伴侶回應性、衝突處理能力以及高EQ,能夠讓你們的關係,有了更多的回應性,也就能夠讓你們的感情變得更好。

在文章的一開頭,我曾提到了,親密關係並不只有愛情而已。我想,這一篇研究的結果,推論到其他種類的親密關係(如友情、親情),雖然可能會有些許的差異,但是應該相去不遠。因為,除了相互吐槽之外,我們也都很渴望,重要的人能給自己正向的支持。沒有人會希望結交總是批評我們的朋友,尤其是如果他批評的,還是我們所重視的事情時,那更會讓我們很受傷。



延伸閱讀
[1]Gable, Shelly L.; Gonzaga, Gian C.; Strachman, Amy(2006)Will you be there for me when things go right? Supportive responses to positive event disclosures.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Vol 91(5), Nov 2006, 904-917.

[2]Arriaga X.B., Reed J.T., Goodfriend W., Agnew C.R.(2006) Relationship Perceptions and Persistence: Do Fluctuations in Perceived Partner Commitment Undermine Dating Relationships?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91(6) , 1045–1065

[3]海苔熊〈分手,如何快樂?〉

[4]Shelly L. Gable&Gian C. Gonzaga(2006)Will you be there for me when things go right? Supportive responses to positive event disclosures.University of California, Los Angeles(本篇文章許多論文均來自此篇之文獻回顧,有興趣者可以在網路上找尋此篇論文)

[5]Dryer, D. Christopher; Horowitz, Leonard M(1997)When do opposites attract? Interpersonal complementarity versus similarity.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Vol 72(3), Mar 1997, 592-603.

[6]海苔熊〈愛情弔詭〉

1 則留言:

  1. 很實用的關係增溫法,也能讓關係維持某種程度的溫度與和諧。

    回覆刪除